「新型攀比」正在校園悄悄流行:孩子深受其害,家長卻一無所知

2025-11-24     玉兒     反饋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4/22843482.avif

作為一個心理作者,生養孩子之後,我和很多父母一樣,更關注兒童心理健康,也時刻對孩子將會觸碰到的外界保持關注。

最近看到的一些深度報道,刷新了我對新一代孩子世界的認知。

比如中小學生標配,人手一個的兒童電話手錶。

很多家長給孩子購入電話手錶的初衷,是方便聯繫孩子,能實時定位孩子在哪裡。

但令家長意想不到的是,一塊電話手錶,某一天竟然會演變成孩子的「精神鴉片」。

孩子們沉迷手錶的時間越來越長,除聽歌、玩遊戲、聊天之外,甚至還能添加許多天南海北的好友;

同時在這塊小小的螢幕背後,還滋生出了許多看不見的商業交易,詐騙、網暴和涉黃也時常會發生。

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為什麼會發生?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4/22843483.avif

很多家長應該很熟悉,某款國內的兒童手錶,擁有「碰一碰加好友」和「微聊」功能。

它是一個封閉的兒童社交網絡,只有同品牌手錶用戶才能互相加好友,進行語音視頻聊天。

除實時通訊、定位查找外,它還自帶等級功能

孩子使用手錶時間越長,添加好友越多,經驗值就越高,等級也就越高。

除此之外,它的社交功能還包括:好友圈、等級徽章、主頁點贊等機制。

這最終推動了該款電話手錶的圈子文化,從線上一直蔓延到現實——

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如果一個孩子的手錶不是這個牌子,就會被排除在社交圈外。

一名四年級女孩的父親告訴三聯生活周刊記者,

他在小區里,曾親眼看見幾個用該款電話手錶的孩子聚在一起,奚落另一個使用其他品牌手錶的孩子。

另外在使用該品牌電話手錶的用戶主頁圈,也存在著隱形的等級制度:

主頁點贊高的孩子會「歧視」低點贊的孩子;

而主頁點贊特別高(≥100萬)的孩子,就會被圈子裡的人奉為「大佬」。

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們交友的目的不再單純,更像是一種功利互換:你給我點贊,我給你點贊;

一旦某個孩子無法提供點贊功能,就會被別的孩子從好友名單中刪除並替換(手錶的好友名單上限是150人)。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4/22843484.avif

除了點贊,還有孩子會模仿成年人網戀交友。

他們會在好友圈留下一句cpdd(找情侶請聯繫我),而後與陌生人組成圈內情侶,互叫老公老婆。

且跟手機、電腦不同,電話手錶時刻戴在孩子手上,孩子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它進行點贊、聊天。

在這個圈子裡,商業買賣、網暴、網絡詐騙,甚至涉黃都有可能會發生。

17歲的阡陌曾接受鳳凰網科技記者採訪,她的主頁點贊數超過200萬,屬於「大佬中的大佬」。

與此同時,她也是一名bot代理商,手下有近50個二級代理商,都是未成年人。

她所售賣的bot,能夠利用技術手段給手錶用戶的主頁圈「刷贊」,幫助用戶快速成為「大佬」。

通過售賣bot,她一年賺了6萬多元錢。

可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她的煩惱也越來越多:

有人會對她言語騷擾,甚至無緣由辱罵她;

有人冒名頂替她,打著她的旗號賣bot騙錢;

也有人以「手機被沒收,需買備用機」為由向她借錢,而後銷聲匿跡……

除了像阡陌一樣做代理商以外,圈子裡還有其它小生意可做:

比如賣號(一個主頁點贊100萬的帳號價值1000元)、開小店、給別人拍視頻、代理運營帳號...…

甚至,還有一些成年人會用電話手錶添加孩子,再引流到其他平台,給一些好處,引誘孩子穿著暴露做一些指定動作……

真可謂是亂象叢生。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4/22843485.avif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種隱藏在兒童電話手錶背後的亂象,它為什麼會出現,且愈演愈烈?

一方面源於兒童電話手錶本身的設計理念:

它通過等級功能、等級徽章、主頁點贊機制,不斷鼓勵孩子在手錶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

另一方面則源於孩子現實的孤獨、內在的空虛。

三聯生活周刊記者曾採訪一些沉溺於某款電話手錶的孩子,

他們的家庭氛圍、成長環境不一樣,但共同點就是孤獨、空虛。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4/22843486.avif

比如一位是13歲的初一學生吳路。

吳路有一對控制欲非常強的父母,會嚴格管理他的手機,甚至翻看他的微信聊天記錄。

有一回,父親在微信上翻到他和朋友「罵來罵去」的聊天,大發雷霆,勒令他不要和那個朋友再來往。

事實上,吳路跟朋友「罵來罵去」,只是單純為了解壓,因為他覺得生活太無聊了。

電話手錶是唯一一個沒被父母監控的「法外之地」,令吳路得以在嚴絲合縫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絲空隙。

但那裡,他可以發日常心情,也可以發一些他看的小說「書評」,自由地做自己。

每天晚上,他都會用電話手錶跟朋友聊天。

他說:「我現在只有兩個東西,吃好吃的東西,跟朋友聊天,其他也不敢奢求」。

又比如一位18歲的高三女孩林韻涵。

林韻涵是一個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性格孤僻,社交和溝通能力偏弱。

她不知道如何跟人聊天,只會生硬的重複「你好」、「謝謝你」、「對不起」。

從小到大,她在班上一直沒什麼朋友,甚至還會被排擠。

電話手錶圈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沒人知道她在現實中多麼「奇怪」,會有人主動跟她打招呼聊天。

為了維持友誼,她曾在每天上學放學的車上,用兩個多小時抱著手錶不停地點贊。

這份努力帶來的回報是:她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大佬」,主頁點贊量高達110萬。

隨後不少人帶著各自的動機,主動過來跟她交朋友:

有人會每天對她噓寒問暖,為她提供情緒價值;

有人會逢年過節主動給她發紅包,塞十幾塊錢;

甚至,還有人跟她組成圈內情侶,要求看她的私密照片……

這一度令她感覺非常累,忍不住質疑沉迷手錶圈的意義。

為此,她前前後後「退圈」了4次,但現實中依舊沒有朋友的她,又一次次回到圈子裡來……

她並不享受這個圈子裡充滿浮躁和虛無的功利氛圍;

但除此之外,她又很難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緩解孤獨、安放自我的安全角落。

這是林韻涵的矛盾與無奈,也是現實中因孤獨而沉迷手錶圈的孩子們共同的矛盾與無奈。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284/22843487.avif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