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隱藏在電話手錶背後的種種亂象,我感到深深的無力與擔憂:
一個原本為了安全和溝通而存在的工具,竟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孩子們的「精神鴉片」。
它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代孩子在成長中所面臨的深層困境。
孩子本應是充滿生命力的個體,他們的世界應該是開放、自由、充滿探索的。
但如今,他們卻被困在了一個封閉的社交系統里,把情感需求異化成了某種功利性的交易。
這不僅僅是一塊電話手錶的問題,而是關於教育的問題:
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太多外在的工具,卻忽視了他們內在的情感需求;
我們用技術去管理孩子,卻忘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理解、陪伴和情感連結。
電話手錶之所以會演變成這樣,是因為它觸及了孩子們內心最深層的需求:
被看見、被接納、被喜歡。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歸屬感,渴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通過電話手錶,他們獲得了一個看似安全、封閉的社交空間——
從中可以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用點贊、等級、徽章來構建一種虛擬的價值成就。
但這種建立在數字和點贊之上的虛假價值感,是非常脆弱的。
因為當一個孩子為了獲得點贊而不斷刷屏,為了維持「大佬」的身份而付出巨大努力時,
Ta其實是在用一種扭曲的方式滿足自己對愛和認可的渴望。
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逐漸失去了對真實關係的體驗,也失去了對自我價值的判斷力。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種關係還可能被商業力量所利用。
那些像阡陌一樣的孩子,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獲得了一些利益,卻也成為了剝削的工具。
他們被捲入了一種成人世界的交易邏輯,甚至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已經被人性在利益之下的複雜與黑暗所吞噬。
這不僅是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傷害,更是對孩童純真世界的一種褻瀆。
同時,像林韻涵這樣的孩子,
她在現實中可能因為性格、能力、外貌等原因被排斥,這令她感到孤獨、無助。
於是電話手錶成為了她暫時的避風港——
從中他體驗到了被需要、被愛的感覺,並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歸屬感。
但這種感覺同樣也是脆弱的,一旦失去,她可能會更加絕望。

身為孩子的父母——
當看到孩子沉迷於那塊小小的電話手錶螢幕,為幾個贊而歡喜或焦慮時,
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不是手錶本身,而是螢幕前那個渴望被真正看見的孩子。
Ta其實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
Ta很孤獨,Ta需要朋友,Ta渴望在我們的世界裡成為一個真正被認可、被珍視的「大佬」。
我們無法阻止整個數字時代的洪流,也無法參與設計或改造某款電子產品;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用我們真實的愛與看見,去填滿孩子內在的空虛。
我們可以試著每天放下手機15分鐘,全情投入地聽孩子聊聊學校的趣事;
將「你作業寫完了沒」的質問,換成「今天有什麼事情讓你特別開心嗎」 的暖心問候;
在閒暇之餘,跟孩子一起做一頓飯、進行一次周末徒步、分享一本好書、看一部電影……
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歸屬感和成就感足夠豐盈時,虛擬世界裡的點贊和等級就會逐漸失去它的魔力。
(註:文章人物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