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生孩子不容易,養孩子更難,這話真沒說錯。
從懷孕到生下來,媽媽們真是吃盡了苦頭。
本以為生完就輕鬆了,誰知道帶娃的路上還有九九八十一難等著呢。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養兒子和養女兒真不是一回事。
他們的性格、想法都不一樣,得用不同的方法來養,這樣孩子長大才少走彎路。

我們小區樓下有個做帳篷的店,老闆家可熱鬧了,倆兒子一個女兒都成了家,每家都有孩子,大大小小加起來六個娃。
我家孩子總拉著我去跟他們玩,一來二去也就熟了。
有回,孩子奶奶買包子回來,一個小姑娘先看見了,跑過去接奶奶,奶奶趕緊給了她一個。
後來其他孩子也圍過來,拿到的包子款式不一樣。有個小男孩非要姐姐手裡的,說要換,姐姐不願意,他立馬撲到爺爺懷裡撒嬌。
爺爺對著孫女就吼:「你當姐姐的,讓著點弟弟怎麼了?他還小,哭起來多麻煩,這麼不懂事。」
說著就把包子搶過來給了弟弟,那小子還衝姐姐露出得意的笑,跟個小調皮蛋似的。
小姑娘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奶奶看見,又拿了個包子給她,她拿著包子坐到角落裡,看著真讓人心疼。
爺爺這麼偏心,讓我對家庭教育有了新想法。
養孩子真是個大工程,老話說「養兒三忌,養女五忌」,避開這些,孩子將來能少走不少彎路。

●養兒子的3大忌諱
忌諱一:啥事都替孩子包辦
有些家長總擔心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嫌麻煩,除了學習,啥都不讓孩子碰,吃飯穿衣都伺候著。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而且孩子長這麼大,啥錯都沒犯過,就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兒,還容易變懶,連動手能力都沒了。
有數據顯示,經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出30%,讓孩子動動手沒壞處。
所以,就算是男孩,也得讓他干點能做的,比如擦擦桌子、倒倒垃圾之類的,這些小事都能培養他的獨立性。
忌諱二:不許男孩哭,硬要他"像個男子漢"
生活里,家長都希望兒子勇敢,所以孩子一哭就急著說這話,好像哭是女孩子的專利。
其實,哭是人都有的正常情緒表達,老給孩子貼標籤,說哭就是不勇敢,時間長了,孩子就算想哭也得憋著。
負面情緒堆多了,對心理傷害可大了,嚴重的能影響一輩子。
心理學家說過:「壓抑情緒就像往氣球里不斷打氣,總有一天會爆炸。」
男孩子也有難過、害怕的時候,讓他們適當哭一哭,把情緒發泄出來,心裡才會更健康。

忌諱三:不培養主見和責任心
好多家長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不管啥事兒都不問孩子想法。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孩子明明對那個興趣班一點不喜歡,媽媽非逼著去,學不好還罵孩子笨。
老這麼干,孩子慢慢就沒主見了,就算有想法也懶得說,反正說了也沒用。
要知道,沒主見的孩子很難成大事。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啥都強。
培養男孩的責任感也很重要,要是沒責任心,將來不管對事業還是家庭,都會錯過很多,更別說孝順父母、承擔家庭責任了。
●養女兒的5大忌諱
忌諱一:讓女兒太依賴人,不讓女兒獨立
有些父母覺得女兒弱,事事都替她操心。結果養出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姑娘,連煮個麵條都不會。
認識一位阿姨,女兒上大學了還天天打電話問「衣服怎麼洗」,把室友都煩死了。
所以,適當放手,讓閨女自己解決問題,這才是真的為她好。

忌諱二:對女兒太摳門
常聽人說「窮養兒子,富養女」,這話有道理。女孩子心思細,要是從小啥都缺,外面給點小恩小惠就容易上當。
當然了,富養不是讓她大手大腳花錢,是讓她見多識廣,心裡有底氣,這樣面對誘惑才不容易動搖。
我鄰居家閨女就是這樣,從小爸媽帶她到處旅遊,現在工作了,特別有主見,根本不會被小恩小惠迷惑。
忌諱三:慣出大小姐脾氣
把女兒寵得無法無天,動不動就耍脾氣,這不是愛她是害她。家裡人可以忍,到了社會上誰能讓著她?
老話講「慣子如殺子」,小時候不管教,將來總有別人替你管教,到時候孩子遭的罪更多。
太驕傲也不行,眼裡沒人,沒禮貌,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了也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我表姐家女兒就這樣,現在工作了,同事都不愛搭理她。養閨女要教她懂禮貌、會體諒人,這樣人緣才會好。

忌諱四:重男輕女
有些老人總覺得孫子比孫女金貴,這種想法特別傷孩子心。
我見過一個小女孩手裡拿著包子,爺爺直接從她手裡搶走了包子給了弟弟,那一刻,女孩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的樣子,看著真心疼。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女孩,自卑感是普通孩子的三倍。閨女也是心頭肉,可不能厚此薄彼。
忌諱五:避諱性教育
很多家長一談到「性教育」就躲躲閃閃,臉紅,想要找個地縫鑽進去,要麼就直接糊弄過去。
結果孩子好奇,上網亂查,瞎琢磨,反而學壞了。
大大方方講清楚了,孩子知道了也就不惦記了。
有數據顯示,接受過正規性教育的孩子,遭受侵害的機率會降低60%以上,所以,告訴女兒怎麼保護自己,這比出事後再後悔強多了。

結語
養孩子就像種樹,方法對了才能長得直。兒子女兒各有各的養法,避開這些忌諱,孩子將來准能少走彎路。
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你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