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我,伺候兒子一家三口8年被傷透心後,換來兩個慘痛的教訓

2025-07-01     楓葉飛     反饋

62歲的我,伺候兒子一家三口8年被傷透心後,換來兩個慘痛的教訓

來自網友何媽媽投稿:

「我今年62歲,過去這8年里,我活得很疲憊也很不痛快。當初我以為,退休了卻兒子家,為他們夫妻倆付出一切,我就能換來一個和睦幸福的晚年,可現實卻讓我很失望。」

9年前,兒子結婚了,兒媳是外地的,為了幫兒子娶這個媳婦,喪夫多年的我,掏出30多萬的老本,幫兒子買房又買車。

婚後沒多久,兒媳就生了孩子,兒子工作忙,兒媳也不太想在家帶娃,兒子就求我去幫忙帶娃。

我是個普通退休職工,辛苦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本想著退休下來後,為兒子成了家,自己就能享清福了,可當時看著兒子為難的樣子,我最終還是心一軟,答應了。

從那以後,我嚮往的美好退休生活就變了,變成天天圍繞著兒子一家轉的日子。

大孫子出生後,我就像上了發條的鬧鐘,一刻都停不下來。每天天剛亮,我就得起床,並且要躡手躡腳地,生怕吵醒還在睡覺的兒子兒媳。

簡單洗漱後,就趕忙去廚房給兒子兒媳準備早餐。

伺候完兒子兒媳,一整天的「戰鬥」也才剛剛開始。我要陪孫子玩遊戲、講故事,一刻都不敢鬆懈,小孩子調皮,一個不留神就可能磕著碰著。

到了中午,又得忙著做飯,孫子小,得單獨給他做軟乎、好消化的飯菜,兒子兒媳的口味又不一樣,我還得變著花樣做。

有時候,孫子鬧脾氣,不肯吃飯,我還得連哄帶騙,等把他喂飽了,飯菜都涼了,我才能隨便吃上幾口。

下午,趁孫子午睡,我就得趕緊收拾屋子,每當忙完這些家務,只能歇一小會兒,並且不定時的,時常剛躺下孫子就醒了。

又得接著陪他玩,一直到晚上兒子兒媳下班回來。

他們回來後,往沙發上一躺,不是玩手機,就是喊著累。壓根不會幫我分擔下帶娃的壓力。而我還得給他們準備晚飯,飯後,那些鍋碗瓢盆又是我一個人收拾。

就這樣,我辛辛苦苦地熬了三年,大孫子終於上幼兒園了,我以為能鬆口氣了,誰知兒媳又懷孕了。沒辦法,一切又得重來一遍。

二寶出生後,我變得更忙了,不僅要照顧二寶,還得帶著二寶去幼兒園接大寶放學。

每天風裡來雨里去,有時候二寶在嬰兒車裡哭鬧,大寶又在一旁喊著餓,我真是分身乏術,心裡別提多委屈了。

有時候想到是自己的親孫,這些委屈也會選擇默默咽進肚子,覺得這些付出都是應該的。

但是兒媳的態度,卻讓我徹底寒心。她似乎覺得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從來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反而還對我百般挑剔和指指點點。

飯菜稍微咸了點,或者孩子衣服沒洗乾淨,她就會指指點點。有一次,大寶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打架了,老師打電話叫家長。

兒媳回來後,不分青紅皂白就沖我發火,說我就是我教孩子這麼野蠻的。

還有一回,二寶生病發燒,我一晚上沒合眼,給他退燒,一大早也抱著二寶去醫院看病打針。

等回到家已經是中午,兒媳下班回來也沒做飯,反而埋怨我是不是又給二寶吃啥熱氣的東西了,面對這一切,我真的很冤,無論怎麼解釋,他們都不理解。

今年春節,親家也來兒子家過年,這本應是闔家歡樂的日子,但兒媳卻也一點也收斂,讓我直接翻了臉。

當時,我忙前忙後了一下午,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年夜飯,想著兩家人熱熱鬧鬧地吃個團圓飯。

可兒媳一上桌,就嫌棄這個菜太油膩,那個菜已經吃過很多次,還說她父母不吃這個菜,我偏要做。

我心裡雖然不舒服,但還是強忍著沒吭聲。結果,兒媳不知是見我不敢說啥,還是仗著親家兩老都在,越說越過分。

開始數落我平時帶孩子的不是,說孩子性格太內向,都是我慣的。

做完整個年夜飯,我都還沒坐下來吃多少,兒媳就在那說了我一堆不是,這讓我實在忍不住了,就放下碗筷,很嚴肅的和她理論了幾句。

這麼一理論,可不得了,兒媳直接瞪我一眼,然後耍起脾氣來,把筷子一扔,直接回房間,並狠狠地關門。

兒子在一旁看到這樣一幕,卻不站在我這邊,還說我怎麼大過年也跟兒媳置氣,更說我平時就是沒做好等等,親家夫妻倆在一旁也沒吭聲,好像也認為我是個壞婆婆。

當時看著自己受了委屈,還孤立無援的樣子,我的心就徹底涼了。這8年來,我付出了這麼多,換來的卻是這樣的對待。

當晚,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回想著這些年的點點滴滴,眼淚止不住地流。我想,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再委屈自己也不會有好結果。

第二天上午,我趁兒子兒媳還沒起床,簡單收拾了幾件衣服,給兒子留了張紙條說,我回老家了,然後就拖著行李箱離開了。

離開兒子家後,我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再也沒回兒子家,兒子也不止一次打電話來叫我回去幫忙看孩子,但我也沒回,叫他們給兩個孩子辦午托晚托,錢我出,但我就是不會回去伺候他們了。

到現在為止,已經一個人生活快兩個月了,感覺日子過得充實又快樂。回歸自己的生活後,我也終於明白,只有為自己而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經歷了這委屈又辛苦的8年「保姆式生活」,我也換來了兩個教訓:

其一,和子女保持一碗粥的距離很重要

曾經我一心想和兒子一家緊密相連,全方位照顧他們,卻忽略了彼此生活習慣、觀念的差異。就像和兒媳共處一室,作息、飲食喜好不同,日積月累矛盾叢生。往後啊,子女有需求,我會幫忙,但得保持適當距離,彼此都有空間,關係反而更融洽。

其二,不能無條件地為子女付出

過去這8年,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情感,毫無保留地傾注在兒子一家身上,換來的卻是他們的習以為常,不懂感恩。

老話說得好,「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過度付出只會讓子女不珍惜,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往後,我得先顧好自己,有條件地給予幫助,讓他們知曉我的不易,明白尊重的意義。

希望我的經歷,能給其他老人提個醒,別重蹈我的覆轍。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7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7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1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