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美國的優秀人才很多,你看到美國很多精英家庭的教育都很成功,你看到美國的孩子都自由快樂,你就誤以為一切都是「放養教育」的功勞,於是你將它奉為圭臬,如饑似渴的學習這種先進教育方式……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你瞭解的那些美國名人可能根本不是「放養教育」下的「產物」。
博士說:
很多父母把「放養」捧上了天,並找到了一條很好的理由:「釋放孩子的天性」。似乎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都可以歸之為天性,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辯駁、不可壓制。
他們以為這樣的愛很偉大,
但其實很廉價,
這種廉價的愛,
正在一步一步廢掉我們的下一代。
一位清華大學教授憤慨: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普遍缺乏規則意識?因為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的天性高於規則。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所以可以跑、可以鬧,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喧嘩。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無視規則,也有越來越多的悲劇因此而釀成。
這樣的熊孩子到處都是,防不勝防。每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無作為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任性和無知,他們選擇了閉眼,也選擇了放棄作為父母的責任。
曾經的美國也很流行「放養式教育」,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這種「放養式」教育首先在美國中產階級中被摒棄,新一代的父母開始轉向「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模式。
「精心栽培型教育」模式中,父母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的關懷、平等的對話,這些是教育的基礎。這種模式「致力於培養獨立、自主、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讓子女自尊自強,有能力做出積極向上的選擇」。
在美國家庭教育中,對「放養式教育」的修正,並不是給孩子報更多的課外班,或者給孩子布置更多的家庭作業,讓孩子承受高強度的課業壓力。
而是更多平等的對話,更多主動的關心,有意識的激發孩子的認知能力(比如為孩子讀書的頻率),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比如帶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等)。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放養式教育和精心栽培型教育,在美國呈現出了明顯的階級劃分。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更注重精心栽培型的教育,而處於社會底層的家庭則更偏愛放養式的教育。
如果我們希望給孩子真正的「精心栽培型教育」,那我們需要更主動的態度和更平等的關係。當然,在中國社會的畸形壓力下,父母承擔著養家的重擔,已經很難像美國家庭那樣給孩子分配更多的時間。
但至少有三點我們是可以做到的,他們分別是:家庭藏書的多少或帶孩子去圖書館的頻率、「睡前故事」的頻率和品質、以及「家庭晚餐」的頻率。
有時候,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並不是需要每一位元父母都去讀海量的育兒書籍,也不體現在給孩子花了多少錢報課外班。那些主動的關懷和培養,更多體現在一餐一飯中,體現在每個晚上的睡前故事裡。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